山东潍坊:非遗富矿培育文旅融合新优势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目标和发展优势。山东省潍坊市近年来高度重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工作,发挥非遗资源富集优势,用丰富非遗产品塑造旅游发展品牌,用旅游特色线路彰显深厚文化底蕴。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重视“非遗富矿”分类保护合理利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
算好保护精细账
6月7日,“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百余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其中有潍坊市3个。一个地市入选3个项目,放眼全国也不多见。这既是对潍坊非遗的又一次高平台传播,也是对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充分认可。
保护为主,是推动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导思想板块强调“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作为文化大市、非遗大市,潍坊市多年如一日重视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像培育一片树林一样,潍坊市从选土、植根到浇水、施肥,为诸多非遗项目的科学保护搭建起四梁八柱,营造出顺风顺水的成长环境。
过去几年,潍坊市开展全市非遗资源田野调查,全面摸清分布情况与保护现状;分级、分类建立健全全市非遗档案,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高质量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
同时,当地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开展代表性传承团体认定工作。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艺能,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参与学术研讨、技艺交流、进修深造等机会,为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提供必要支持。
融入国家大战略
当地时间4月20日,百米长的潍坊传统风筝的代表——龙头蜈蚣风筝在法国贝尔克市海滨沙滩冲上云端,拉开第37届贝尔克国际风筝节盛典的序幕。天上“中国龙”风筝栩栩如生,山东潍坊:非遗富矿培育文旅融合新优势地上舞龙舞狮热闹非凡,引得现场观众鼓掌惊叹不断。
包括文化交流在内,近年来潍坊市积极推动非遗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增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展现齐长城沿线文化生态原貌,潍坊市近些年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核心,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个融入、实施五大工程、强化五大保障,形成“1455”建设路径。
一是以融入民众生活、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旅游、融入文创产业“四个融入”为导向,推动保护区建设系统化发展。二是以实施非遗传承工程、非遗传播工程、非遗社区建设工程、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程、非遗出海工程“五大工程”为抓手,力促保护区目标高质量完成。三是以抓组织领导、抓政策法规、抓机构队伍、抓资金投入、抓学术研究“五项措施”作保障,为保护区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为目标,潍坊市建立百余个非遗合作组织,发展近2000家传统工艺企业和家庭作坊。推动非遗融入社区治理,培育17个非遗特色产业村、32个非遗特色旅游村,受益民众超过20万人。
合理利用促消费
聂家庄泥塑是国家级非遗,聂鹏打小跟父亲聂臣希学,目前也成了潍坊市级非遗传承人。聂臣希是典型的传统手艺人,喜欢关起门研究技艺。到聂鹏这,他开始想方设法把项目做大,让更多人知道。
前些年,聂鹏对聂家庄泥塑进行样式创新,传统“泥叫虎”有了新模样。同时,他开始网络直播,线上向万千网友介绍聂家庄泥塑。兜兜转转几年探索之后,聂鹏看准了研学游市场,在高密市红高粱艺博园租下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占地67亩的院子,以聂家庄泥塑为主,融合潍坊市八九个非遗项目,开始做起非遗研学。
发挥非遗时代价值,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消费是一个关键纽带。为提升非遗保护水平,潍坊市近些年在合理利用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同时,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遗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
多年来,潍坊通过搭建国际风筝会、文展会等节会平台,成功将非遗魅力展现给世界。系列活动不仅增强了非遗的传播力,还极大拉动非遗产品的消费水平。其中,“小风筝”已变成“大产业”,潍坊有风筝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销售额20多亿元,国内外市场份额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