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泉州高甲戏作为福建省泉州地区的地方剧种之一,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而且也在国内外文化舞台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世界,探寻泉州高甲戏的前世今生。
泉州高甲戏,又名“泉曲”或“打城戏”,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闽南戏曲的一个分支,与梨园戏、莆仙戏并称为福建三大地方戏曲,高甲戏以其独有的方言演唱、夸张的人物造型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观众。
在泉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始的灯会期间,高甲戏都会成为民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夜幕降临,街头巷尾便会上演各式各样的高甲戏,锣鼓声声、梆子声声,演员们在台上尽情演绎,将一个个经典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剧目往往以爱情、历史、神话、公案等题材为主,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观赏性。
高甲戏的表演风格独特,它融合了京剧的一些表演技巧,如唱念做打,但在表现手法上更偏向于地方特色,它的唱腔优美流畅,富有旋律感,而动作则夸张诙谐,常有跳跃、翻滚等大幅度的身体动作,服饰华丽多彩,道具制作精美,尤其是一些面具和头饰,更是体现了高甲戏的传统美感。
在音乐方面,高甲戏采用的是泉州地区的方言唱词,这种独特的唱腔被称为“甲调”,甲调悠扬动听,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演奏乐器包括二胡、笛子、唢呐、锣鼓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现代的音乐氛围。
除了在民间广泛流传外,高甲戏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经典剧目,著名戏剧家林伯琪先生就是高甲戏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代表作《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剧目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戏曲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使得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兴趣逐渐减少,高甲戏也不例外,观众人数逐年下降,一些老一辈的艺人退休后无人接替,导致许多优秀剧目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鼓励年轻一代学习戏曲;举办各种戏曲比赛和展览,提高公众对高甲戏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展望未来,泉州高甲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历史悠久的剧种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泉州的街头巷尾再次响起那些熟悉的锣鼓声,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高甲戏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