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文化表达新语境,聚焦《非遗里的中国》的年轻态传承之道
近年来,国风兴起,国潮涌动,传统文化、东方美学流行之风不衰。越来越多的年轻态崭新表达助力传统文化成为“顶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便是以非遗传承故事致敬匠人匠心,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独有魅力的佳作。
目前,第二季《非遗里的中国》正在热播并斩获优质口碑。
节目带着我们走访华夏大地,探索丰富多元的非遗项目,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不仅给传统非遗赋能了时代价值,更激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
解锁非遗“年轻态”密码
看赣鄱大地如何攻陷年轻人内心
当下,对于年轻人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为他们带去了强大的文化自信。
诸如《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这类融合了创作巧思、历史底蕴、民族韵味、智慧内涵的精品,恰恰为年轻人搭建起了走近传统文化、探究非遗传承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桥梁。
最新一期《非遗里的中国》开启的江西篇,开场就是一出别开生面的赛龙舟名场面,将可看性和氛围感拉满。节目挖掘不同省域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重塑文化表达新语境,聚焦《非遗里的中国》的年轻态传承之道充分保证了每期节目内容的差异化优势。
作为江西特有的特色非遗项目,划龙舟表达了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奋进与向往。手持长桨,奋勇向前,龙舟划破千层浪,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底蕴,更象征着团结与拼搏的体育竞技精神。
再加上中国国家龙舟队运动员程灵芝“三冠王”佳话的背书,年轻观众很难不被这份热血打动。
不难看出,《非遗里的中国》不仅擅长讲故事,更深谙年轻人审美。今年,景德镇成为年轻人最喜爱的旅游打卡地之一,在“千年瓷都”的文化依衬下,各种陶瓷文化展和创意市集大热,为年轻圈层打造了极具松弛感的“诗与远方”。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慢下来”成为了大众向往的生活状态,每一件历经数月炼化而成的陶瓷作品,耐得住考验,经得起风霜,释放出了时间与文化沉淀后的手工艺之美。
再如近年来对汉服文化推崇备至的年轻人,在节目中也得到了满足——夏布,一针一线勾勒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沿袭千年华夏服章之美。透过夏布技艺,我们看到匠人们在一麻一丝中编织出的国潮新韵。
从丝麻的来源,到手工制作的技巧到最后成品,“天时地利人和”因素缺一不可。《非遗里的中国》为世界打开了审视非遗之美的视窗,透过收藏在德国特里尔城市博物馆中的夏布绣,力证至美东方的盛世风韵。

可以说,《非遗里的中国》之所以被评价“感染力十足”,是因为其为观众打造出了鲜活生动的非遗美学秀。节目探索赣剧背后古戏台营造技艺,让观众从视觉、工艺、功能等多个维度感受到传统非遗历久弥新的经典韵味。
一种传统技艺,传承一方工匠精神,成就一世璀璨文化,乐平有着对赣剧独有的“执念”,也因此唱响赣剧千年情,让年轻后代无不惊叹于非遗智慧之中。
从文体技艺到衣食住行,节目将非遗之美无缝链接至我们生活瞬间的横截面,极具代入感。《非遗里的中国》贯穿年轻人的热爱,从地方文化到地方美食,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民食文化的演变与创新,为非遗赋能时代价值。
那些在江西本土化风味塑造下的传统美食文化绽放全新活力,南昌瓦罐汤、安神酒酿小龙虾、樟树药膳、南昌拌米粉等美食展现了江西人对天然食材的独到见地。
节目通过深受时下年轻人喜爱的菜式,延展出江西地方特色和历史人文,打破了类型化的创作壁垒,让观众在烟火气息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具像表达。
从江城到山城
共寻中华「江山」文化脉络
现代社会,年轻人希望通过生活方式来表达自我个性,而《非遗里的中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丰富多元的内容设定,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和创新的空间,让观众透过对话文化的恬淡与悠然,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前两期节目中,《非遗里的中国》还走访了近年来年轻人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山城重庆和江城湖北。节目以烟火气十足的打开方式带领观众细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庆的川江号子极具声量,桡号子、橹号子、起伏桡号子、驳船号子呐喊出重庆人对川江水的永世情怀,融合了交响乐等现代表演形式,横跨重洋,以豪迈自信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
精美的玻璃器皿不仅记录了巴渝大地的壮丽风光,其中的铣削加工工艺,更是以毫厘必较的精度,为中国陆军王牌坦克提供有力保障。震撼的视角让年轻人看到了时光镌刻的古法技艺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无限可能。
《非遗里的中国》围绕年轻人的关注焦点展开对文化的探索,深入当地挖掘荆楚人民对美食的热爱与传承;还有见证历史文化的编钟,每一枚编钟都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汗水,每一声钟鸣都回响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不仅让华夏子孙倍感自豪,更在国际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获得外国友人的青睐。武当作为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武功功法中蕴藏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
谁能想到,武当“三丰派”第16代传人,竟然是一名来自美国的“90后”。在这场跨文化的交流中,非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非遗里的中国》展示了非遗传承、发扬的新格局——不仅要留下来,更要走出去。
《非遗里的中国》热播至今,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2.3亿,讨论量超212.9万;线下更带动了多地旅游热潮的来袭,促进了多地文旅的发展,打造出从线上话题热议到线下实地奔赴的非遗旅行浪潮,让非遗和旅游实现深层次的双向赋能和相互渗透,开启非遗传承新篇章。
《非遗里的中国》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让经典绽放新姿,更让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碰撞出了全新火花,以前瞻视角和与时俱进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时代意义,以非遗传承故事致敬匠人匠心,全景展现祖国深厚绵长的非遗传承之脉和繁华蓬勃的创新应用景象。
古韵今风,非遗续章,在时代的变迁中,那些岁月流动的痕迹,是文化沉淀的精神瑰宝。期待《非遗里的中国》继续带领我们探访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助力文化之树长青。